最近發生和日本有關的兩件事,讓我一想再想到文章的題目,即為何中國對外好像總是片面示好,總是被不平等對待的一方?
首先是日本服裝品牌優衣庫(UNIQLO)創辦人柳井正向英國廣播公司(BBC)表示,公司產品不使用來自新疆的棉花,引發中國網友反彈。但官媒人民網反過來安撫網友要「冷眼靜觀」,並將矛頭對準「美西方政客和媒體」。
第二是中國將日本、保加利亞、羅馬尼亞等9個國家,納入免簽國家範圍,同時免簽停留期限由15日延長至30日。這種免簽是單方面的,即日本等9國並無對中國免簽。
中國為什麼不能對外發動貿易戰?為什麼只能單方面對其他國免簽?
這些其實都是不得已之舉。
因為中國人口太多了,即便最富裕的一億人生活水平超過了發達國家,但最貧窮的一億人,還是有很需要政府打救的。
事實上,在全球範圍之內,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並不多見,截至目前為止,這樣的國家共有16個,它們的人口數量在全球範圍內都堪稱龐大。中國和印度都擁有約14億人口,面臨著諸多挑戰,如人口和工作比、資源分配、環境保護等。
以貿易戰為例,2018-2019年美國對價值2,500億美元的中國銷美貨品加徵關稅,是當年中國銷美貨品總額5,060億美元的一半。但中國則只能對1,100億美元進口美國貨品加徵關稅做為報復,原因有二,一是美國出口中國的貨品真不多;二是中國龐大的就業人口壓力,美國產品也有在中國產業鏈、銷售鏈,如果中國也制裁美國在華企業,將影響就業人口。
因此,面對他國的貿易制裁時,中國用的手段只能不對等。比如新疆棉,首先是西方媒體發難,指控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族人民施行「強迫勞動」並行起貿易制裁與抵制,然後是西方時裝品牌(例如H&M、Nike、愛迪達等)因相關報道和指控,而於2020年聲明稱「不與位於新疆的任何服裝製造工廠合作,也不從該地區採購產品或原材料」。
美國的做法是政治手段+立法手段+輿論機器+產業組織一起動。
中國的回應呢?
官方媒體和民間指責西方惡意抹黑,並動員挺新疆棉、抵制那些棄用新疆棉花的企業,中國大陸一些企業退出良好棉花發展協會(BCI),簡單說,中國弄點悲情輿論,並讓市場自發抵制,結果當然作用不大。
那中國為什麼不制裁西方時裝品牌(H&M、Nike等)?因為盡量維持世界貿易暢通,對中國龐大就業人口是最有利的。
又以中國免簽為例,中國先後對法國、德國等40多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。但能做到簽署互免簽證協定的,僅有新加坡、泰國、哈薩克等25個國家。而前者是歐美日發達國家,都只能單方面免簽;後者互免簽證的多是發展中國家。此外,中國還單方面推出新版中國簽證申請表,單方面優化簡化項目達34%,填表時間大幅縮短。 而駐外使領館全面取消了簽證預約制度,進一步擴大免採指紋範圍,外籍人士來華簽證手續愈發便捷。
那中國為什麼對發達國家只能單方面免簽?
就是因為中國即使能保證13億人民出外旅遊,愉快歸來,但保證不了剩下最窮的一億人會滯留在發達國家做黑工,即使一億人中的一小部分人滯留,對任何國家都是噩夢,沒有國家能受得了這種體量的衝擊。
所以,單方面免簽,也是考慮現實情況下的不得已之舉。否則,要等到對等的相互免簽條件成熟那天,恐怕要到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。
這種迫不得已的不對等,使中國常要以「以和為貴」的形象示人,也常培養了外國以為中國怕事的感覺,如供應鏈戰爭制裁明明是美國最先發動的,也用得最廣,但結果他們卻能厚着臉皮指責中國是發動供應鏈戰爭,讓他們無人機都造不出來了。
反正就是中國的錯,不過中國是輸了面子,卻贏了裏子,今年中國貿易順差接應近1萬億,創了人類史上之最。
再想深一層,中國是沒有可能做到歐美式帝國的,中國人口體量如此巨大,即使帝國機器全開,地球也根本不夠中華帝國掠奪。
所以,當外國貿易制裁時,中國用什麼應對呢?開進口博覽會,更大限度地開放市場。
當外國供應鏈剔除新疆棉花,政治立法媒體產業一起上時,中國怎麼應對呢?輿論號召多用新疆棉。
所以中國發展選了最王道的方法:做好自己,讓14億人能充分發展,用正常的手段,就能達到甚至超過掠奪的效果。
文:悠 然
學研社成員、傳媒人、經濟人,從事媒體編、寫、評、教工作達二十年,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,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,現爲自由撰稿人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